一、发脾气
当幼儿受到挫折或个人的某些要求、愿望未能得到满足时,常常会出现大发脾气、大声哭闹,又喊又叫,倒地打滚,撕抓衣服头发,甚至用头撞墙,或以死相威胁等过激行为。这类儿童一般个性比较急躁、任性、容易激动、爱发脾气,经常有不合理的要求且必须立即得到满足,发脾气时劝说多数无效,只有当要求得到满足后,或者不予理睬,经过较长时间后才平息下来。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各年龄儿童,但以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更为常见。预后较好,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消失。
其成因主要先天困难气质或父母个性不良、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环境对幼儿造成压力等因素引起。
矫正时特别注意父母之间态度一定要一致,不要一个哄,一个吼。
二、焦虑
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,尤其在学龄前期,情绪发育尚未成熟,很不稳定,容易产生情绪问题。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,约占2.5%左右,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都有可能发生,但不同的年龄阶段,其表现形式、表现程度有所不同。焦虑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:
1.分离性焦虑。在学前儿童中约占20%,特别是在刚入园的幼儿身上较为常见。当孩子与家人,尤其是母亲分离时,会出现极度的焦虑反应,这类焦虑被称为分离兴焦虑。
2.境遇性焦虑。这是指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致使儿童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,如:父母离异、亲人去世等。
3.素质性焦虑。
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对于学前儿童来说,主要有:
1.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多保护。这类幼儿在适应新环境和集体生活时能力较差,对母亲特别依恋,如果母子突然分离,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,紧张、焦虑不安。
2.家庭气氛不和谐,父母关系紧张,经常争吵或打闹,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,从而造成情绪情感的发展失去平衡。
3.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,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,孩子会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愿望而出现焦虑反应。
4.家长在生活中过于焦虑,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。
5.遗传因素。
措施:
1.为幼儿创设一个和睦、安宁的家庭环境,使孩子有安全感。
2.改变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教养观念,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。
3.培养幼儿善于克服困难、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乐观、自信的性格特征。
2.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往,不断扩大活动范围,准确其自信心。
3.其它治疗方法。
三、恐惧
幼儿在遇到一些危险程度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危险的事物或情境时,产生过度的害怕,情绪反应激烈,如:哭闹不止,甚至心率不齐、小便失禁等。
原因:
1.曾经受到过较大的惊吓,有痛苦的体验。如:被关过小黑屋、被小动物咬伤等。
2.家庭教养方式不当。家长过于溺爱,孩子依赖性太强,就容易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。
3.曾经的痛苦体验的泛化,即所谓“一年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。”
措施:
1.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正面示范榜样。如:过马路时看见老鼠,家长不要失声怪叫或惊慌失措。
2.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平和宁静的生活环境。不要给孩子讲什么鬼故事,也不要拿“大灰狼”、“妖怪”之类的来吓唬孩子。
3.进行专门的游戏活动,训练幼儿的胆量及环境适应能力。如:在家里可以一个人去没有开灯的洗手间解小便,晚上能够关灯睡觉等。
在线QQ医生
健康咨询热线
0755-223187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