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康复保健类 > 心身疾病的预防保健 > 正文

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

2017/04/26

  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躯体病变, 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 刺激有关。对心身疾病的认识除在施以治疗手段时注意心 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,同时作为护理工作本身应与医疗相 同步,即在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,有效地 进行心理护理,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,以行为来影响改 变病人的心理状态,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,以提高心身疾病的治愈率。

  一、心理护理的原则

  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,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,它能充分调动病人的能动作用,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。心身医学实践过程中,心理护理的配合应贯彻其始终。若能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,可望大大缩短疗程。因此,在心理护理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。

  1. 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

  我们是心身一元论者,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,相互转化,“因郁致病”和“因病致郁”都是常见的。特别是心身疾病,与情绪因素、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,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,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。因此,在进行护理时,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,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,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;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,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,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,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,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。在护理过程中,还要注意顺应病人的个性,稳定其情绪,减少应激,进而重新塑造病人的个性,从根本上预防疾病。

  2. 心理护理的个性化

  作为一类病人,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。但是,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,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,个人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不同,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。文化水平的差异对疾病及治疗态度带来一定的差异;不同气质性格的病人,对疾病的承受能力、反应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现又各不一样;另外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不同,对待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较大的差异。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后,对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,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。

  3. 重视病人家属和亲友对病人的心理作用

  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,中断工作,放弃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,进入陌生的病房,遇见的都是陌生人,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,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。因此,病人会产生紧张、焦虑、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。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;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、经济、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;过度的心理反应可破坏心理平衡,加重疾病。因此,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,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,对住院的反应,对病友的态度,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等。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,可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,配合医疗护理过程,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。

  二、心理护理的目标

  心理护理的目标包括:满足病人的需要;调整病人的社会角色;调节病人的情绪;缓解病人的心理社会应激;帮助病人增强适应应对能力;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。

  1. 满足病人的需要

  人类有生理的、安全的、心理的、社会的、精神的5个方面的需求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的,健康的需求可分解成这,种需求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康复的过程就是有关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。低层次需求的不满足会限制高层次的需求,高层次需求的不满足又可影响低层次需求的满足。心身病症患者的高低层次需求常处于矛盾之中。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在于察知患者与疾病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,以及需求不满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,以协助病人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。如果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,就会有以下行为异常的表现,即:焦虑、疼痛、感觉剥夺、应激、无能为力、丧失、绝望、敌意、愤怒、孤独、躯体形象改变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。因此,满足病人的需要便成为心理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。

  2.调整病人的社会角色

  发病初期,促使患者适应病人角色:一向健康的人,他们对自己居然也成为病人,感到突然,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,甚至于采取否认的态度,对此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重点是给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,帮助他们承认自己有病,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。这时,护士诚恳真挚的语言,和蔼的态度,对病人都是莫大的安慰。同时,尽力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,给予精心关照,以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。

  防止角色行为异常的发生: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有的病人病情不见好转,有的病情恶化,更严重的是病人得知身患绝症后会产生恐惧、焦虑和绝望心理,甚至产生轻生念头,一旦发现,应该运用心理护理加以干预。

  帮助病人角色健康的转化:一旦患者适应了病人的角色,而且逐渐强化,就会妨碍病人心理上的康复。这时即使病人无任何体征,各项客观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,病人仍然自觉有许多症状,总觉得自己是病人,小心翼翼,不敢活动。这时护士应明确告知病人其已康复,鼓励其恢复日常活动。有的病人角色行为缺如或减退,病情稍好转,即过早活动,致使病情加重,此时护士应向病人耐心解释过早活动的危害性,以减少疾病复发,争取早日康复。

猴子2.png

  3.调节病人的情绪

  发展积极情绪:(1)创造能表达情绪的环境。如听音乐;漫步静思;与挚友畅谈;给亲朋好友写信等。(2)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,从情境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。如幸福感、愉悦感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等。(3)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凡是能成功地解决新发现的问题,就会感到快乐。

  防止或应付消极情绪:(1)学会面对危险情境,不畏惧、不焦虑、不回避,积极应对,合理解决。(2)遇到无法应付的焦虑情境时,应暂时作战略性的撤离,当增强应对能力后再去应对。(3)在作好充分准备后,要立即应对危险情境,不要让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下去。(4)疏泄和平定情绪,找合适的场所和替身充分发泄出不满情绪,有助于平定情绪和解除敌意。

  4.缓解病人的心理社会应激

 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:要塑造良好的个性,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,对预计发生的事件,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,防止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击败。

  要有自知和自信:只有自知,才能扬长避短,树立自信心,充分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,达到预定目标。

  创造良好的环境: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,都有利于缓解心理应激,抵消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。

  5.增强病人的适应和应对能力

  适应是指机体在遇到环境变化时,应会产生相应的行为,以便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中再生活下去。适应反应是以Freud的防卫反应理论为基础,而防卫反应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,目的在于回避精神上的不快和痛苦。Coleman(1950)指出典型的自我防卫反应有:否认;幻想;补偿;同一化;摄入;投射;合理化;潜抑;反向作用;转弱;情绪分离;孤立;退化;升华;抵消等。

  “应对过程”一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对环境改变的行为。而适应、应对行为分两类:一是增加对机体危害的行为。心理护理应对这些有害健康的适应、应对机制进行心理干预;二是降低对机体危害的行为和采取自我保存的行为来对付困境。如预先了解了所要发生的问题的性质而主动地寻求帮助等。心理护理要帮助病人合理地使用其适应、应对行为,使之有利于向机体康复的方向转化。

  6.处理病人的心身反应

  疼痛是常见的心身反应。处理疼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和镇静药外,最有效的办法是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、与病人交谈、欣赏音乐、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。疼痛常常使病人有所失,进而发展成为行为退缩。处理的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提高认知能力。孤寂是一种意识到与某些必要的人或物分离的体验,它不同于孤独。处理的办法是扩大病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。由于疾病带来的功能或解剖结构的丧失而导致身体的变化。心理护理的目标在于协助病人接受身体的改变,鼓励病人参与治疗,学会自己照顾自己,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。

上一篇:身心疾病及心身疾病的区别 下一篇:影响恋爱发展的五个不良心理
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

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对策

2016-11-07 16:12:11

什么是“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”

2016-11-07 16:31:36

如何照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孩子?

2016-11-07 16:28:19

影响孤独症预后的因素有哪些

2016-11-07 16:20:52

关注千叶莲心理微信
关注兰亭心理微信

在线QQ医生

健康咨询热线
0755-22318729

©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 深圳千叶莲心理医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粤ICP备1901115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