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看了改编自张嘉佳小说的电影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,我没看过小说,但电影通过三段故事,诉说三段路过的方式。当中共同的信念,是爱情的突如其来,没有人在爱情中能完全自由,以及当任何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,或者我们出现在他人生生命中。所有的路过,都不可能仅仅只是路过。
§你以为的路过,可能是你不够成熟陈末和小容在大学就是恋人,他认为相爱就可以永远在一起,但小容更看中适合。大学时代的陈末,适合大学时代的小容,这才是他们在一起的原因。陈末自以为两人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赌约,那是他受限自身英雄主义的看法,所以他才会在电台再次和小容打赌。对于已经脱离青春,想要前往更开阔世界的小容,即使陈末真的做出收听率第一的节目,我想她也不会跟陈末结婚。赌注对陈末来说是重要的,因为他相信世上还有奇迹,还有青春冒险的爱情。小容不相信,她信的是所谓成人社会的逻辑,好比和一位商业巨鳄做投资,即使后来证实她被骗了,她依旧保持冷静,因为她运气不好,但不表示她做的选择是错的。就像许多人当年把钱投在美国莱曼兄弟控股(LehmanBrothersHoldingsInc),后来次级房贷危机,击垮了莱曼兄弟,还造成全球股灾。但投资莱曼兄弟的人实际上都是理性的,毕竟里头都是专家,提供出来的数据对一般人来说极有公信力。这是恋爱的第一项讽刺之处,随着年纪渐长,理性的力量在爱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,但有时我们发现理性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设,而不是幸福的保证。曾有这么一个朋友,他在香港某投行工作,他一位大陆同事来自背景厚实的家庭,身边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朋友。后来政府打贪,大陆同事父亲下马,女朋友很快立刻果断分手。这是现实吗?如果你是他同事女友的家人、闺密,你会不会希望她别被爱情冲昏头,影响了一生的幸福?会不会错过今生最爱?小容路过陈末的青春,陈末忘不了小容,因为他无法从自己的青春出走。某个角度来说,这也是为什么他收留猪头,因为猪头是他的青春,就像他说的「猪头的爱是一个坐标」,让身边的人都相信仍活在青春岁月。陈末路过小容的青春,对小容来说,路过只是路过,是偶尔捡拾的回忆。她已经从自己的青春走出来,可这是陈末所无法理解的,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。他们注定只能当好朋友,往往我们可以允许身边有个不成熟的朋友,朋友不一定要每天见面,不一定要负担对方的幸福,但相守一生的伴侣则不同。可是小容就比陈末过得好吗?当我们只是选择从别人的身边路过,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是否愿意让我们说走就走。更何况,有时当我们一心只想路过,最后该走了,却是我们自己死赖着不走。我想起电影《甜蜜十一月》(SweetNovember),女主只想跟男主谈一个月的恋爱,男主本来乐呵呵的,想甜蜜无负担。谁知道最后舍不得走的,是他,而不是她。
§你珍惜的纪念品,别人路过的垃圾猪头和燕子同样展现了两个人步调的不一致,燕子只想路过,但猪头却以为那是停留。恋爱的第二项讽刺之处,就在于人们经常错把相似的情感,误认为爱情。于凤至爱张学良,那是往死里去,想不开一般的仰望帅。但张学良辗转花丛,即使后来回忆前尘往事,对妻子有的只是愧疚。胡适多次想跟江冬秀离婚,也多次移情别恋,对婚姻如同谈民主,他说容忍是自由的精神。对妻子更多的是敬,而不是爱。猪头为燕子做的一切,燕子可能有感激,有愧疚,甚至有崇敬,但这些都不是爱,有时却让别人以为那就是爱。为燕子打抱不平,赚钱养她。这种支持是猪头的生活重心,是他从大学开始就习惯的生活模式。然而,就像哲学家海德格(MartinHeidegger)论爱,「我爱,我愿你所是」(amo,voloutsis),我们爱一个人,往往有一个期望,希望对方符合我们所想的那个人。所以热恋时期,当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幻想尚未破灭,我们彷佛笼罩在极度的幸福中。即使看见缺点,有时我们还会自己给他找借口,同时也给我们继续保持幻想的权力。可是随着生活的面貌越来越完整,对伴侣的认识越来越多,有更多的恶与平庸被我们发现,进而我们陷入爱的痛苦。面对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,通常人们有几种做法,彻底的就是分手,不彻底的就是改变自己,或者改变对方。还有一种,就是用麻木应对感情的生灭。维系关系,无论是否进行改变,过程都是痛苦的。改变自己,对方不变,我们的期待依旧落空。改变对方,就像勉强替猫剪指甲,可能猫还没受伤,自己就先受伤。这些觉醒与伤痛,其实不是坏事。因为想要更进一步,想要真正让对方进入自己的生命,我们必须袒露更多的自我。这是一种信任感的展现,相信对方能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。最后燕子跟猪头分手,跟猪头「借」来的二十万也没还。猪头自顾自的为燕子说话,陈末听不下去,说当年偷钱的就是燕子,猪头暴打他一顿。这一幕突显了猪头对燕子,始终处于爱情的幻想阶段,他不了解燕子,因为燕子从未真正的在猪头面前坦露真实自我。勉强的爱,无论对象是谁,持续多久,恐怕都只是一个人在单恋。
§有意义的路过:走出我们的舒适区陈末与小容、猪头与燕子。前两人的爱情停留在大学时期,眼睁睁望着喜欢的人离他们远去。反观,茅十八和荔枝,他们为什么能走在一起,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彼此的时候,正属于两人成熟度相近的阶段,就像当年的陈末和小容。这也可以用来看陈末和么鸡的恋爱,么鸡年纪轻、社会经验不丰富,但她的爱情观却比陈末成熟。陈末不懂成全,么鸡懂。可笑的是这很可能是「广播节目中的陈末」,那个看起来什么都懂,满口道理的「电台主持人陈末」教会她的。那不是真正的陈末,长不大的男孩;而是另一个陈末,发人省思的熟男。爱情的第三项讽刺之处便在此,那些恋爱专家,把爱情说得头头是道的咨询师,他们可能根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。爱只能在爱中验证,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。成长是一个扩大自己认知与能力的过程,成长过程可能带来焦虑、不安。心理学有所谓「舒适区」学习理论:
每个人都活在一个三环同心圆,最内环是「舒适区」(comfortzone),我们在此感到熟悉、安心,好像永远不需要长大。最外环是「恐慌区」(paniczone),那是不熟悉、充满各种危险的区域。三环中间是「学习区」(learning/growthzone),这个圈会随着我们不断增长自身的能力,跟着膨胀我们的舒适区。青春就像一个舒适区,让人得以爱的炽热,爱的不计后果,所以许多人都忘不了青春的回忆。有些人因此到了中年还不愿离家,继续吃家里、用家里当尼特族。在爱情上则继续用大学生时期,或少年期的两性观再谈爱情,结果在社会上吃了很多人际交往的白眼。有些人在恐慌区经历一次痛苦,就再也离不开舒适区,也无法拓展学习区,把舒适区弄得好像洞穴。有些人则不断学习,扩大自己的舒适区。譬如我本来不善于演说,给人上课会很紧张,这时我会想「干脆别当老师好了」。如果我放弃,躲回舒适区,那么我永远无法上讲台。后来我慢慢随着练习和实践经验,教学能力不断增进,现在上课对我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一件事。之后,遇上必须在国际会议用英文发表论文的场合,这又成了新的恐慌来源。我再次面对躲回舒适区,或扩大学习区的考验。这种考验充斥于生活中,但每次考验都是成长的契机。成长需要离开熟悉的舒适区,爱情方面的成长亦然。陈末从前碰上考验,老用自暴自弃的方式躲回舒适区。但这次不同,他选择不放弃,最后用成熟的面貌成全了感情。
§结语:珍惜每一次路过电影中有个桥段,我记忆特别深刻:稻城亚丁有个卖肉的傻子,狡猾的老陈经常用话术骗他的肉。有时像陈末那样的好人保护他,但有时他只能无奈接受,因为他傻,没办法识破「聪明人」的谎言。有天傻子发怒了,想拿刀把老陈砍了。除了暴力,傻子不知道怎么宣泄自己的怒力,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。所有的路过,都不可能仅仅只是路过。也许我们刻意遗忘,装作不在意,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。有时我们的心被划上几刀,有时我们在别人的心上种下石碑。不经意的留情,或者以为无伤大雅的欺骗,说穿了还不就是看别人傻,看自己聪明。但再傻的人也是人,他们的心会受伤,而当他们不懂得像聪明人那样讲道理,往往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抗议。这种方式可能很暴力,看起来格调很低,但这些都是理性分析,如果我们设身处地,我们可能会惊讶,惊讶暴力下的心伤了有多深。就像那句俗谚「会被你欺骗的,都是相信你的人」。同样地,「会因为你的路过而受伤的,都是爱你的人」。愿我们都能珍惜,人生的每一次路过。
在线QQ医生
健康咨询热线
0755-22318729